“牛蛙价格的战国时代已拉开序幕。”近期,牛蛙收购市场出现了多种价格并存的混乱现象。不同厂家开出了从8.3到8.6元/斤的差异收蛙价格。从直接原因看,开价各异是受市场缺蛙直接影响,供求关系拉扯着蛙价上涨和分化,但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左右全国700亿牛蛙产业格局的经营模式之争。
尤其是“饲料+高价流通”经营模式,在我国牛蛙养殖板块长期占据主流地位,对形成以源信、广宝等饲料企业为核心的牛蛙饲料版图起到决定作用。但随时代车轮滚滚,行业中还有大集团正通过“现金料”模式争夺市场,近期更出现了一种新兴的“饲料降价+流通”模式,变革与冲击很可能改写我国牛蛙养殖行业的现有版图,正如横空出世的智能AI颠覆传统市场一样。
牛蛙行业并非快速迭代的智能产业,变革依旧需要时间考验,正是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,我们得以讨论三种模式谁更能给牛蛙行业带来应有价值。
蛙价的变化最能牵动牛蛙行业的心。 从2024年11月起到今年2月期间,牛蛙价格如同坐过山车般起伏不定,市场经历几轮调整后,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大战。
2024年11月初,牛蛙价格从5.7-5.8元/斤上涨至5.9-6.0元/斤,一度触碰至当时的蛙价天花板。然而,好景不长,仅坚持两天,从11月7日开始,价格又向下回调0.1-0.3元/斤,大中小规格的牛蛙价格均维持在5.7元/斤,并延续到11月11日。11月12日,牛蛙价格再度下滑0.2元/斤,各规格的牛蛙仅有5.5元/斤。
这一波价格下降,让养殖户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出蛙,意味着没有利润甚至亏本;不出蛙,又担心被价格套牢,随着养殖损耗增加,成本进一步上升。有养殖户甚至高呼“停出蛙”,希望能够通过集体行动抬高价格,但效果甚微。
就在养殖户们陷入困境之时,饲料厂随即开启了轰轰烈烈的“价格保卫战”。11月中旬,漳州海之味集团董事长陈泽雄深夜发文,呼吁所有厂家齐心协力将蛙价拉到7元/斤成本线以上。这一呼吁得到了部分厂家的积极响应。
11月27日,厦门兴牧威总经理陈龙伟开启《牛蛙行业生死存亡之际!饲料厂,经销商,蛙农必须自救》主题直播,提出扭转行业低迷局势的关键点在于厂家拉涨,只有厂家有提高蛙价的决心和动作,才能保住养户的信心,进而控制住现金蛙对市场的冲击。直播中还邀请了源信、咏蛙、海之味、荣信等主流厂家代表分享观点,引起业内热烈讨论。
12月6日,海之味、源信、科绿、恒旺等主流饲料厂纷纷宣布,隔日厂家收购参考价统一上涨至5.9元/斤。第二天,这些厂家继续乘胜追击,宣布在原有基础上再涨0.1元/斤,蛙价正式涨回6.0元/斤时代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纯粹从蛙价上归类,大致可分为以源信、海之味、科绿、恒旺等饲料厂家为主的阵营,以及广宝、咏蛙、莲花等厂家为主的阵营,前者比后者开价大多高出0.2元/斤。
然而,这种“抱团涨价”并没有持续太久。12月13日,部分主流厂家官宣隔日蛙价涨至6.1元/斤,但随后市场又开始回调。这一波涨价,虽然短暂提升了养殖户的信心,但终究还是归于平淡。以至于有业者在年终总结时惋惜道,2024年末冲上7元的心愿未能达成。
进入2025年,牛蛙价格终于迎来了大幅反弹。1月初,牛蛙价格从6.1元/斤一路狂飙,到1月底冲回了7.3元/斤。这一波涨价,让养殖户们看到了希望,也让饲料厂们看到了“翻盘”机会。
2月初,广宝、科绿、鹭江等饲料厂家突然宣布牛蛙饲料下调500元/吨,而源信、海之味、咏蛙等饲料厂家则坚持不降饲料价格,选择拉涨蛙价。受此影响,蛙价又出现新分歧。目前出现了8.6元、8.5元、8.4元、8.3元几个阵营价格,较为混乱。价格变化背后牵扯出的正是各牛蛙饲料企业经营模式的不同。
如今的牛蛙江湖,正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“三国杀”。涨蛙价、降饲料、现金料,三种模式各显神通,搅动着整个牛蛙江湖风起云涌。
对于牛蛙饲料企业来说,选择哪种模式则取决于其自身商业目标、市场定位和长期发展战略。
第一种“饲料+高价流通”的传统模式目前依旧占据主导地位,源信等包回收的饲料厂家,坚持不降饲料价格,但在包回收牛蛙价格上发力,持续拉高蛙价。
有观点认为,之所以选择涨蛙价,是因为厂家深知养殖户最在乎的是最终收益。通过提高牛蛙回收价格,养殖户手中的牛蛙能卖个好价钱,自然会对厂家产生依赖。这种“高举高打”的策略,虽然在短期内能稳住市场,但长久来看,高补贴的蛙价是否能持续还需打个问号。
与源信等厂家不同,第二种模式则是广宝等包回收饲料厂家选择“以退为进”,将饲料价格下调了400-500元/吨,只比现金饲料价高一些,而牛蛙回收价格则跟随市场行情灵活波动。
据农财宝典记者了解,目前源信、海之味、咏蛙等厂家饲料约在6400-7000元/吨,回收蛙价8.5-8.6元/斤;广宝、莲花、科绿等厂家饲料约为5900-6000元/吨,回收蛙价8.3-8.4元/斤。各厂家的饲料价格与收蛙价格之间没有固定比例变化,都是根据经营目标自成体系开价。
“在日益高企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面前,降价饲料为一直处在亏损状态的养殖户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。”对于以饲料降价为主的新模式,有经销商首先肯定了直接作用,蛙料降价可以直接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。
“从长远发展来看,饲料降价策略具有一定合理性,标志着行业从传统厂家主导的‘保姆式’经济模式向市场自由竞争模式的转变。”据业内人士张强(化名)分析,近年来,由于牛蛙养殖行业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,包回收的饲料厂家虽在牛蛙开价上给予较大补贴,但仍受到现金饲料的挤压。
在此背景下,部分包回收牛蛙的饲料厂家调整策略,希望能够通过降低饲料价格以增强市场竞争力。而且仅比主流现金企业或集团公司的饲料高700-800元/吨,并继续提供包收蛙服务。而这一模式要实现的前提也会相应降低对养殖户的赊销程度,例如提高收现比例到7成。这促使厂家料与现金料在市场中重新展开竞争,后续影响有多广还需等市场进一步检验。
也有养殖户表明了自己更看重饲料质量,并提出疑问:包回收的饲料厂家如果为了打赢市场“价格战”而选择饲料降价,在保证一定利润的情况下分给饲料配方的成本会不会减少?
养殖户生哥从蛙农生存角度认为,经过两年亏损后的蛙农口袋里大多没钱,很多蛙场现在饲料用量少了50%,就算饲料降价幅度再大,也只有少数的现金来买。比起降饲料价格,他认为提高蛙价更具性价比,为蛙农“回血补气”。
海大、通威等大集团,则选择了更为稳健的现金料模式。他们不介入流通环节,但凭借较低的饲料价格和强大的品牌优势,吸引了大量资金不足的养殖户。这种模式看似低调,实则暗藏锋芒。
“现金料模式的核心在于低价格。”张强指出,对于资金紧张的养殖户来说,现金料无疑是最佳选择。然而,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。毕竟,养殖户除了需要低价饲料外,还需要稳定的牛蛙销售经营渠道和售后服务。若无法解决这样一些问题,现金料模式也难以独霸市场。
那么,谁才是牛蛙江湖的最终赢家?这或许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,因为市场永远是变幻莫测的。
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:“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”在利益面前,厂家和养殖户的选择都在一直在变化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还会出现第四种、第五种模式,来搅动牛蛙江湖的风云。
而养殖户生哥的一句话或许道出了真相:“养殖户最看重的,还是饲料质量、养殖成本和销售经营渠道。”谁能在这三个方面做到极致,帮助养户捍卫牛蛙应有的价值,谁就非常有可能在这场牛蛙江湖大战中脱颖而出。
RELATED PRODUCTS